商务学术话语研究概况
学术讲座是一种说明性话语体裁(Fortanet,2005),在全球范围内,学术讲座仍是大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因而对学术讲座话语模式及有效性进行充分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及现实意义。针对商务学术讲座话语,以往研究大多从口语、学术话语、学科话语和职业话语角度进行探讨。
从口语话语研究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研究言语中的特定语言学特征;另一类侧重探讨面对面交流中的交际互动、语境和社会因素。商务学术讲座话语以口头形式传播,同时受到交际语境和参与者社会关系的制约,因此以上两种研究视角在商务学术讲座话语分析中都会发挥作用。
语言学认为,现实交际中的口语表达会表现出参与性和片段性(Chafe,1985),而且口头话语的词汇密度比书面语的词汇密度低(Halliday,1989)。Stubbs(1996)指出:书面语比较标准、正式、有计划、有编辑、具有公开性、且没有互动性。而口头语通常比较随意、即兴、且有私人的面对面的特征”。以往研究表明,口语与书面语相比,除词汇密度较小且具有不流畅性外,还会较多使用动词及人称代词,使用非正式话语标示语,而且表达形式与交际目的、具体语境及交际对象密切相关。虽然如此,学者们(Chafe,1985; Halliday, 1989)很早就反对将口语和书面语研究进行二元对立,而倾向于借鉴书面语研究成果,将口语研究的基石设置于话语分析范畴之中。学术讲座话语是对口语和书面语的有机整合,即学术讲座话语很可能来源于书面语,而且会涵盖其他形式的书面语文本(比如课堂的课件展示以及课堂发放的书面材料等)。所以学术讲座话语可以是一系列体裁链的中的一部分。
Goffman(1981)指出,学术讲座者的交际功能具有三重身份,他们既是主导者、作者、又是课堂活动的激发者。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采用对话分析(conversationanalysis)理论对课堂交际做更细致的分析论证。
从学术话语视角看,Biber及其同事(1999)的特定语境语言变体理论,使我们对学术话语的理解可以从广义范畴上包含通过口语和书面语在特定语境进行的知识传播与习得。对于学术话语的研究近年来多采取体裁分析方法进行。例如,Swale(1990),Paltridge(1997),Samraj(2002)等学者对研究论文的研究;Motta-Roth(1995)对书评的研究;Bunton(2002) 对博士论文的研究;以及Connor和Mauranen(1999)对项目申请报告的研究;Okamura和Shaw(2000)对论文提交信、Hyland(2004)对博士论文致谢、Love(2002) 对教材等学术话语的研究等。
针对口语学术话语,Thompson(1994) 分析了学术讲座引言的修辞功能,发现从交际目的看,学术讲座开端部分与教材的相似度大于与研究论文的相似度。Swale(2004)基于对博士论文答辩的研究,得出该形式口语话语具有四部分结构特征,每部分又包含若干亚成分,对不同亚成分的选择对交际变体产生重要影响。Aguilar(2004) 对研讨课的分析表明其混合特征,即研讨课既有学术讲座的部分特征,又有会议报告、书面研究论文的特征,但在非正式的科学知识解构方面,研讨课具有其独特的体裁风格。Swale和Burke(2003)指出,口头学术话语与日常对话在吞音、不流畅、使用模糊语方面有共性特征。与书面语相比,Mauranen(2002)发现,口语学术话语有建构统一认识的倾向。
从学科话语角度看,学者们发现学科话语具有多层面特征,不仅反映知识架构而且包含社会和语境特征。Chang和Swale(1999)发现期刊文章中非正式语法风格在不同学科中存在差异。例如,哲学作者使用非正式语法的程度最高,统计学作者使用非正式语法的程度则最低。Hyland(2000) 提炼出不同学科在使用篇章和人际沟通言语机制时存在不同,通常硬学科(纯粹或应用科学)和软学科(社会人文科学)存在差异。而且,不同学科的研究论文中,作者提及自己的方式也有不同。在对国际政治关系和材料科学学术论文作对比分析时,Charle(2003)发现作者在对元语言学名词(metalinguisticnouns)的选择上,因研究实践和学科知识背景影响而显示出差异性。
Young(1990)发现她分析的三个学术讲座中存在与学科相关的差异。在社会学学术讲座中的口头举例多于工程及经济类学术讲座。而工程及经济类学术讲座中采用的数据计算和模型则多于前者。这种变体应该与不同话语群体传达知识的方式不同有关。Dudley-Evans(1994) 发现两个高速公路工程学术讲座中采用的“问题——解决方法”式组织框架在两个植物生物学术讲座中没有使用。后者更倾向于使用与其学科特征更匹配的理论和研究导向的学术讲座方式。